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全面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专业内涵式建设,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宁波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达成情况评价管理办法》、《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和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要求,规范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程序与方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评价本院参加师范认证的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相关课程的达成情况。
第二章 组织与职责
第三条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负责机构为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所在的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专业负责人、系主任、课程负责人、课程任课教师、教学督导、教学秘书和学生对本专业所有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
第四条 上述人员主要工作职责如下表所示:
责任人 | 主要职责 |
专业负责人 | 1. 审定课程教学大纲。(确认课程目标与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是否合理,确认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支撑课程目标的实现) |
课程负责人 | 1. 对照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支撑矩阵编写课程教学大纲; 2. 组织该课程任课教师具体实施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3. 检查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与持续改进报告是否符合要求,视检查结果提交系主任或退回任课教师处修改;(如果课程负责人同时为任课教师,需在承担课程任课教师职责的同时,完成对课程报告的自查) 4. 根据评价报告意见落实持续改进方案。 |
课程任课教师 | 1. 根据教学大纲、校历,在课程负责人的组织下填写课程教学日历; 2. 根据教学大纲,确定课程考核内容,同时完成课程考核双向细目表; 3. 依据教学大纲和考核结果,计算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攥写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与持续改进报告。 |
系主任 | 1. 审定课程教学日历、课程考核双向细目表和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跟踪调查问卷,确认教学进度、考核方式和内容、调查问卷内容是否能够反映课程目标的实现。 2. 根据教学大纲审核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与持续改进报告。 |
学生 | 1. 在课程结束时配合填写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跟踪调查问卷,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
教学秘书 | 1. 整理学期内每门课程的教学材料; 2. 统计各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并将结果反馈给每一位学生、专业负责人和相关教师。 |
教学督导 | 1. 依据学校、学院两级教学检查制度,在教学秘书的协助下对包括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报告在内的所有课程档案材料进行规范性和合理性检查抽查。 |
第三章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
第五条 评价依据和方式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以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大纲为依据,是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的基础,其可靠性和合理性决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是否合理和可信。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采用的方法以定量评价为主,学生定性评价为辅的方式。
(1)定量评价法
在课程结束后,需要对每一个课程目标(含思政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情况进行评价,用以实现课程的持续改进。其中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算法如下:①使用教学活动(如课程思政实践、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单元测验、实验验收、演讲、课堂讨论、互动、阅读报告、大作业等等)成绩或期末考试部分题目得分率作为评价项目,来对某个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②对某一个课程目标有支撑的各评价项目权重之和为1;③使用所有学生(含不及格)的成绩计算。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若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由个考核点支撑,设学生(含不及格)第个考核点的成绩为(此值应以百分制计入),权值为(此权值来源于各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目标在考核中的满分为,那么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值按下式计算
上式中,支撑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所有考核点的权值之和为,即
假设某门课程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课程目标有个,第个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为,权重值为(此权重来源于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矩阵),则该门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目标达成情况计算如下
(2)定性评价法
学生定性评价的方式为问卷调查形式,在课程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发放本课程目标调查问卷,学生进行目标达成情况定性做答,教师收回问卷后进行综合评价并写入报告。
第六条 评价主体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主体涵盖学生、专任教师、学院教学督导、学院管理者等。
第七条 评价方法
针对各类课程目标采取的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本专业主要的课程目标可以划分为基础知识型、技能实操型、拓展迁移型、思维与价值观培育型。
(1)基础知识型教学目标的评价
本类型教学目标主要指向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在过程性评价环节,以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为主的方式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在终结性评价环节,以闭卷考试为主的方式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技能实操型教学目标的评价
本类型教学目标主要指向学生对基本专业技能的运用及熟练程度。在过程性评价环节,以技能训练作业、课堂练习、课程实验(实训、实习)报告等为主的方式考察学生对基本技能的运用;在终结性评价环节,以学生实操视频(如试讲试练视频)、闭卷考试中的技能考察题、大作业、实习(实训)报告等为主的方式进行考察。
(3)拓展迁移型教学目标的评价
本类型教学目标为高阶目标,应主要出现在高年级的课程中,本类型目标主要指向学生将已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在新的、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拓展运用的表现。在过程性评价环节,以课堂讨论、课外调研、读书笔记、考查报告等为主的形式开展;在终结性评价环节,以小论文、闭卷考试中的应用题、大作业、实习报告等为主的方式开展。
(4)思维与价值观培育型教学目标的评价
本类型教学目标为高阶目标,同时是长期熏陶的过程,应贯穿与专业各年级课程中,本类型目标主要指向学生地理学科思维、认知观、价值观以及师范生育人情怀的培育。本类型的教学目标融合于学生的主要考核环节。在过程性评价中以课堂表现、课程实习表现、各类调查报告中的情感流露等为主的形式开展;在终结性评价环节中,本类型目标可以在小论文、实习报告的感悟部分(如教育实习的师德体验报告)体现。
第八条 评价流程
(1)学期前
在本课程负责人的指导下,课程组所有任课教师对教学大纲进行集体解读,明确本学期授课内容分工,并依据授课内容,结合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考核方式,明确教学目标与考核要点进行分工规划,制定教学日历。制定好的教学日历由系主任审核。
(2)学期中
在本学期授课期间,依据教学日历和分工规划,对学生教学活动(如课程思政、课后作业、课堂练习、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实验报告、实习报告、大作业等)进行合理分配并记录过程性成绩。本学期第12-13周,在课程负责人的指导下,课程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本学期期末考核材料(A/B卷、论文题目、大作业题目、报告要求等)。
(3)学期末
本学期第18-19周完成期末考核后,课程负责人汇总本课程所有教学数据,依据教学大纲计算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评价数据与课程目标相关性确认: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所采用的数据主要为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各教学环节评分标准给出的原始成绩。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了这些数据如何对应考核关联的课程目标,这从制度上保证了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定量评价所采用数据与课程目标的相关性。
第九条 评价周期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每学期进行。评价结果形成记录文档,包括评价内容、评价依据、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工具、评价结果等。要求评价记录完整、可追踪,评价记录和评价报告由学院存档,保存六年。
第十条 评价结果及运用
课程负责人协同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报告,分析课程目标达成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发现教学短板,有针对性地改进相应教学环节,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改进课程质量,如有必要,应及时修改课程大纲,修改后的大纲和本年度的改进措施应在下一年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推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第十一条 本办法经第27次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附件1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报告模板
附件2 大纲合理性审核表模板
附件3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审核标准
博彩平台导航-博彩导航
2023年 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