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朱炎格
图片 | 22级地理科学(师范)全体同学
七律·游普陀山
辘轳格
万里涛声绕翠微,干宵青嶂白云飞。
千年普济香烟袅,百尺莲台佛像巍。
登石磐陀观夕照,入林紫竹浴朝曦。
风光旖旎媲三岛,大士当年不肯离。
在古人笔下,普陀是“佛国”,是跨越千年,“扶顾万民”的圣地;在我们的野外实训中,普陀山与朱家尖岛是跨越亿万年,记录海洋与地质活动的宝地。
秉持提高地理实践力和对海岸地貌的学习理解,2023年12月9日至10日,博彩导航
2022级地理科学(师范)班开展为期两天一夜的普陀山地貌野外实习。在地理系徐皓老师和象山二中史静蕾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普陀岛和朱家尖岛,观察古海岸地貌和现代的海岸和河流等地貌,将课内理论知识和实训的实践知识相结合,探讨地貌的形成原理,增进分析能力。
线路规划:
第一天:蜈蚣峙码头——西天景区——普济寺——百步沙——梵音洞——潮音洞——金沙——普陀山码头——蜈蚣峙码头
第二天:白山公园——乌石塘
第一天
9日天公作美,天阴气爽,未雨,让这一天的实习得以顺利开展。
由码头入山的过程中,徐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普陀岛南部两山间小平原的形成原因:普陀岛经历过数次抬升,在远古时期,中部小平原所在地属于古海湾,堆积后随地壳抬升,出露水面,形成现在的格局。透过卫星地图,同学们想象着脚下的土地,曾经没于水下,不经感叹沧海桑田,感叹时间与地质的魅力。
在芥瓶禅寺前,我们对脚下岩石的岩性做了简单判断,对于岩石中的黑色矿物,同学们提出可能是黑云母或者辉石。黑云母为片状,玻璃光泽的矿物,用手电筒照射会呈现闪闪发光的状态,同学们纷纷开始实验,发现有白色矿物的闪光,这与黑云母黑色的属性不相符,徐老师介绍,这是岩石中的石英。由此,我们排除了黑色矿物是黑云母的假设。对于辉石,虽然它的确是黑色的,但会是主要分布于基性岩和超基性岩中,而花岗岩属于酸性侵入岩,因此,黑色矿物是辉石的假设也被推翻。最后,徐老师为我们揭晓答案,通过之前的排除分析,黑色矿物大概率是角闪石,但具体还需要放大镜下观察才能得出确切结论。
在这场岩性判断中,我们一方面了解了组成普陀山的一类岩石,另一方面也认识到打好地质学知识基础,牢记矿物、岩石的特性,并运用假设检验方法分析事物的重要性。
花岗岩基岩 花岗岩地砖
在路途中有一颗表面带有大大小小许多坑洞的岩石,这是由海浪裹挟沙砾,在岩石风化形成的裂隙中旋转磨蚀而成,这样的微型地貌在普陀山分布较多。
在极乐亭边的裸岩阶地上,有许多水平的、带有螺旋纹路的坑洞。在理论学习中,海蚀凹槽、海蚀洞穴、海蚀崖等地貌都没有提及这种水平的螺旋坑洞。经讲解,这是由海浪退下时形成的水流旋转、掏蚀而成。
路经“二龟听法石”,虽然景点被冠以神话的帽子,但本质上,这是由于节理被海浪、流水侵蚀而造成的自然现象,在听法石下,还留存有非常明显的海蚀凹槽的地貌。
到达我们旅程的重点,Ⅲ级海蚀阶地上的典型地貌——球状风化的“始作俑者”,就是海浪,数万年前的“磐陀石”伫立在海岸边,接受着海浪的侵蚀,坚硬的花岗岩被掏蚀出凹槽,时过境迁,如今的磐陀石屹立于Ⅲ级阶地上,不得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磐陀石
在一块空地上,徐老师手指东方,指尖所向,即是著名的“海上睡佛”——洛迦山。“睡佛”的脖颈和腿部均是被侵蚀的断裂带,在实习前的预习中我们就了解到,普陀山主要分布着北北东、北西西方向的断裂带,但是亲眼目睹断裂造成的地貌真实形态还是让人倍感震撼。
徐老师启发我们我们发散思维,眼前的海湾何尝不是一处大断裂呢?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尺度的变化,可以带来不同的收获。
“海上睡佛”—洛迦山
随后,我们开始沿路下山,往普济寺方向行进,途径心字石,从下方观察,心字石表面较为光滑、水平,而它上方的岩体,倾角偏大。这就是由古海岸地貌——海蚀平台和海蚀崖抬升所形成的。“心诚则灵”,灌注古人的愿景,这块石头在我们内心也多了一层含义。
心字石
在普济寺稍事休息后,我们的队伍前往百步沙。面朝东,南北走向的百步沙具有非常典型的海积地貌的特征,并且在沙滩南侧的师石,分布许多的断裂构造可供我们测量,验证普陀的断裂带走向。并且更为难得的是,在沙滩的南侧还有一处较为完整典型的河流地貌。我们从河流的上游开始,观察流水的下蚀和沙坡逆行的现象,到中游的浅滩、凸岸的堆积、凹岸的侵蚀,堤岸崩塌,到下游的多层阶地、心滩等地貌。在沙滩的上部还存在着“珍贵的”纵向风成波纹。在由海边往沙滩上部行进的过程中,我们用手感受到沙砾的粒度在逐渐变粗,并且观察到了迎岸沙坝的存在,这让我们更明显的感受到沙滩均衡剖面的实际表现。
百步沙
一路向北,前往梵音洞。大浪拍岸,汹涌的海浪涌入洞内,底部碎石遍布,四周岩壁陡峭,岩性主要为基性岩。在南边与它相似的潮音洞,岩性主要为酸性侵入岩。对于海蚀巷道,其主要是由于断裂带经过,岩性脆弱松散,容易被海浪侵蚀。在潮音洞的周围,还有两组断裂,并且形成了两组正在形成的海蚀巷道。
在海浪冲激上岸后退去的过程中,海浪在基岩上的缝隙中形成漩涡,对基岩水平面产生垂直方向上的侵蚀,逐渐形成如极乐亭裸岩水平面上螺旋纹坑洞的微地貌。
梵音洞 潮音洞
海浪后退时的漩涡 两组断裂+正在形成的海蚀巷道
最后我们到了当天实习的终点——金沙。金沙呈东西走向,是典型的湾顶滩。徐老师带领我们自东向西贯穿整个沙滩,以此观察沙滩不同部位的粒径特征。在沙滩的西侧尽头,分布的沉积物为泥质沉积物,与湾顶滩其它部位的沙质沉积物不同。这是波影区的杰作,即湾顶一侧突出的岩体减弱了海浪,使沉积物的粒径减小。
砂质沉积物(沙滩中部) 砂质沉积物(沙滩中偏西部)
泥质沉积物 突出的岩体
天色逐渐暗沉,我们结束了当天的旅程。
前往码头途中
蜈蚣峙码头夜景
第二天
10日,天有小雨,雾气朦胧,普陀宛如仙境。淅淅沥沥的小雨也让这天朱家尖岛倍感湿冷。但是今天将要进行的活动,可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欢乐的多!
普陀岛 南海观音像
地点一:白山公园
白山公园位于朱家尖岛北部,与普陀岛相似,也分布有大量古海岸地貌,但是这座山在本次实习中所突出的特点却略有不同。
上山后不久,我们在一处突出的岩体停留,观察其节理的特点——水平分布——为何是水平的呢?徐老师解释,产生节理的原因有三:热胀冷缩、外来晶体,还有卸荷作用。朱家尖岛形成于白垩纪燕山运动晚期一亿多年前,基岩属于酸性侵入岩,深埋地下。经过地壳抬升作用和流水侵蚀等作用,使承压体的受力减小,即由于卸荷而崩裂产生节理。而卸荷节理在朱家尖岛上还有广泛的分布。
卸荷节理
之后我们首先来到了卧龙洞,自此,本次旅程最为欢乐刺激的部分就要开始,各位看官,您瞧好了!
卧龙洞洞口较大,左侧岩体向内倾倒,让人感觉仿佛要倾轧下来,前方便是一处极窄的通道,人只得侧身通过。前往清凉洞的途中还有几处或宽或窄的通道,颇有探险之趣。清凉洞较卧龙洞略微宽敞,却更加低矮冗长,需要蹲下用鸭子步前进,各现窘态。徐皓老师在洞口为每位同学都留下了“出动纪念”。
在最为险要的天缝台,通道更为逼仄、狭长,“初极狭,才通人”。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艰难的侧身通过一条通道后,右转发现还有一道更为狭窄的天缝,几乎让人前胸贴后背,倍感幽闭和恐惧,但也是“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前方的出口是一个三角形的小出口,同学们或坐地滑下,或低俯挤过,出口处,就是大家爽朗的笑声。
卧龙洞
清凉洞
天缝台
八戒望海、观音跳、仙女台,这些被寄予了神话色彩的景观,都蕴含着独到的地貌知识。八戒望海中八戒脑后的石盆状物,观音跳中观音脚印都体现了古海岸的海浪侵蚀作用。仙女台中的席状节理,展现了卸荷后的断裂,而悬空的席状层理结构又说明了这里曾经发生过崩塌。各种地貌的形态无不透露着客观与科学,而取名与形状的联想体现着人类天马行空的想象。
第二站:乌石塘
在本次野外实习的最后一个考察点,乌石塘,顾名思义,就是总体呈现黑色的石塘。登塘观察,首先感受到的便是石塘奇妙的脚感,颗颗被打磨的圆滑细腻的鹅卵石踩在脚下,别有一番体验。徐老师也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乌石塘有几种石头、为什么乌石塘大部分石头是黑色的、乌石塘是怎么形成的。
在经过近十分钟的思考后,同学们初步猜测是由海底的基岩风化后被海浪卷上岸形成乌石塘,而其中混杂的钾长花岗岩是从两岸的基岩上崩塌坠落,从而混杂在里面的。徐老师解释,乌石塘主要有两种岩石,一种是黑色的基性岩,另一种是肉红色的钾长花岗岩,基性岩是在钾长花岗岩形成之后侵入其中,形成岩脉的。而属于深成岩的花岗岩硬度比属于浅成岩的基性岩要高,所以在相近条件下,基性岩容易被风化侵蚀成碎石堆;而且乌石塘作为湾顶滩,其形成条件必然包括海水的侵入,所以据此推测,是海水沿基性岩岩脉向内陆侵蚀,形成海湾,并在水动力作用下形成别具一格的乌石湾顶滩。
乌石塘
尾声
舟山野外实习相较于上半年的杭州玉皇山野外实习的不同之处,一方面实习时间、路程、紧凑性、知识性的增加和增强,另一方面,同学们的实习经验也在增长。就本次舟山野外实习而言,同学们见识到了多种多样的古代与现代海岸地貌,观察到了断裂带在塑造地貌方面的巨大作用,增强了时空分析和假设检验的方法应用,并且还领略到了中国著名的“佛岛风光”“洞穴奇遇”等特色景色,排解压力,感受自然,增长见识,提高了野外地理实践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