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13:30-15:00,10月18日13:30-15:00,在博彩导航
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主任暨课程责任教授马仁锋老师组织下,20级地理科学(师范)的同学开展了《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分组大作业主题之一小组汇报。
20级同学分为8个组,对宁波、厦门、青岛、烟台、舟山、温州、台州、海南8个地区的海岸带空间政策与技术规范进行了整理,提出了研究话题及其细化分析内容提纲,以及可能的方法运用与国土空间规划政策启示。马仁锋老师与全体同学研讨各组汇报内容,针对每组汇报内容,从文献查找的严谨性、研究话题凝练方法、分组大报告提纲的严密性、数据源与方法运用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点评与建议。这为各组深化分组研究、撰写报告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马老师在对第一组的汇报点评中说到:“这次作业的重点是梳理地方海岸带的管控政策与技术规范,第一组的整体框架没有太大问题,比较符合作业要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第三个点涉及的范围太大,需要想清楚产业方面具体需要梳理哪些方面,同时应当关注每个城市陆海环境的差异性。另外,要着重思考三个核心问题,第一,陆海统筹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要弄清楚陆海统筹到底在不同阶段侧重什么如污染排放等;第二,陆海统筹的过程中,政府如何规划有限的空间资源的利用(岸线,滩涂等),怎么考虑人工设施的规模和位置以降低建设过程和运营过程对生态保护区的影响;第三,在不同时期大的规划中对于滩涂养殖,海洋牧场的约束性指标是什么,导向性政策是什么。”
对第二组的汇报进行了如下点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如何建立陆海统筹,不需要自行规划设计,更多的是需要对政策规划文本进行解读分析,学会找到有用的规划条例和参考文献,进而对海陆空间管理形成较为系统化的认知。
在第三组汇报后,马仁锋老师对小组工作做出肯定并对初期框架给出如下点评和三点建议:第一,应当注意不同时段/不同部门/不同文件/不同尺度有关如何推进陆海统筹的侧重点;
第二,要注意政策对于陆海保护与发展的统筹结合;第三,必须注意政策、技术规范和文献中与本次主题相关的重要的约束性指标。
听完第四组的汇报,马老师指出在探讨规划内容时应该思考背后的原因,比如参考内陆城市建筑界限的后退,海岸线界限的后退政策是如何确定以及背后的原因依据等等。
马老师在点评第五组舟山小组的汇报时指出:在确定海岸带范围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到每一个城市陆海资源环境本体的差异,例如宁波是真正的陆地,而舟山则是海岛。每个地方的海岸带向陆向海范围都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这需要大家结合实际情况再去思考。并且后续查找政策文献时应注意挖掘不同年份规划文件的侧重点,对此进行深入探究与思考。
对于第六小组的汇报,马老师说:在陆海统筹的时候,在利用岸线和滩涂资源的时候,如何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陆地发展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比如说以温州的洞头区为例,在洞头的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观测站点的同时也是要建很多的人工设施的。那么如何去考虑人工设施的位置、规模?怎样降低其在建设、运营过程中对生态保护区本身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当第七组汇报后,马老师发现了同学汇报方向出现了偏差并及时指正:这组同学从台州海洋经济发展基础、台州湾区陆海统筹的各个项目出发,规划政策丰富,但总体存在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文献总结与归纳能力,因此需要对台州市陆海统筹发展有侧重点而非规划分析,如陆海统筹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最后聆听完第八组的汇报后,马老师进行了提问:海南海岸带如何划分?并提出的建议:应该着重关注规划条例,例如通过分析军事用海和渔业用海、生活用海和建设用海之间的冲突来解读政策文本。
通过此次汇报,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上台汇报能力,加深了同学们对各地区海岸线空间管控与相关技术规范的理解,也为下一阶段的各组总结报告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课程汇报既是延续《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入选2020年度浙江省一流本科课程(线下类)的有效教学经验,又督促地理科学专业同学主动学习中国海洋战略让同学们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中国海岸海洋地区实践的成效、技术困境与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趋势,探索了宁波大学地理科学(师范)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德树人教学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