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彩导航

我校校友、梁弄中学校长徐立科先进事迹引起强烈反响
发布时间: 2009-03-27
浏览次数:
 

近日,我校校友、余姚市梁弄初级中学校长徐立科先进事迹在我市教育系统引起强烈反响。

徐立科校友19888月毕业于我校地理专业(原宁师院地理系)。2009228日晚,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去世,走完了他42年的短暂人生。33日清晨,余姚梁弄革命老区千余名群众、70多辆车子自发赶来为他送行。

319宁波日报第一版以“梁弄上千群众送别好校长阿科”为题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32324日,宁波日报又连续在头版头条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市委书记巴音朝鲁作出重要批示:徐立科同志在他短短42年生命历程中,21年奉献给革命老区的教育事业,恪尽职守,忘我工作,展示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和高尚情操,事迹感人至深,精神催人奋进,全市各级尤其是教育系统要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宣传和弘扬徐立科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学习他扎根山区、默默耕耘的奉献精神;学习他爱生如子、严格笃行的高尚师德;学习他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工作态度;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和扎实的工作,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原野)

 

链接:

(报道一)

一生奉献老区教育事业 年仅四十二不幸殉职

梁弄上千群众送别好校长“阿科”

半个月来,前去他的墓地吊唁的群众仍络绎不绝

319宁波日报第一版)

本报讯(本报记者杨绪忠 余姚日报记者徐渭明 胡瑾中)“几天来,学校的排污工程落实了,投资上百万元的塑胶跑道也获得了政府支持。但是,这一切我们的好校长却再也不能看到了!”昨天中午,在余姚梁弄镇初级中学,副校长周健三神情凝重地追忆起原校长徐立科。就在半个月前,这位在梁弄老区教育战线上工作了21年的校长徐立科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当地有上千群众自发为他送葬。连日来,前去他墓地吊唁的群众仍络绎不绝。

昨天上午,在徐立科的墓地前,一双双满含热泪的眼睛,一张张追忆缅怀的纸条,一束束低垂摆放的鲜花,见证了前来吊唁者的哀思。是什么让老区的群众如此怀念这位年仅42岁的校长?徐立科生前的同事、亲友和学生给出了一个共同的答案:他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关爱同事,是一位好老师、好校长。

19888月,徐立科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回到了他的家乡,在余姚市让贤乡中学任教。他担任学校团委书记,并兼任物理教师和一个班的班主任。由于工作踏实认真,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教学骨干。后来,他又担任横岙中学教务主任。1995年,随着梁弄中学四所学校合并,徐立科调到了梁弄镇初级中学。由于工作能力强,为人正直,他相继担任了校总务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和校长等职务。219,忍受了多日病痛的徐校长,在妻子的再三劝说下,前往医院检查,途中由于脑溢血突发而昏迷,经过十天的抢救,医治无效,不幸殉职。此时,距他43岁的生日还差两个月。

在徐立科病重住院的10天里,他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这10天里,每天自发前去看望的群众均有上百人。228日晚上9时,徐立科因抢救无效去世。33日清晨,阴雨绵绵,春寒料峭。从梁弄镇甘宣村到镇上数公里的路上,挤满了近千名为徐立科送行的人。70多辆车子自发在送葬队伍后跟随,很多人为逝去的徐校长失声痛哭。

昨天,记者在徐立科的办公室看到,办公桌上还摆放着徐校长的四大本工作笔记,一支笔的笔帽还来不及合上。其中,一页纸上记载着他去看病前一天的工作情况:上午,对“两免一补”的账目进行核实,接待两批上级领导来访,部署开学工作检查,并听了一节课,还参加了学校的大扫除。工整的字迹显示出徐立科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他的同事都习惯地叫他阿科”,梁弄镇副镇长谢东海告诉记者,“为了抓好学校的管理,阿科经常住到学校宿舍,其实他家离学校很近。妻子郑娟飞是同校的语文教师。女儿也在学校读书。但为了支持他的工作,一家三口在学校里愣是住了近两年。”

在余姚论坛里,一个名叫“革命老区”的网友这样评价徐立科:“朴实的衣着,和蔼的笑容,亲切的言语,这就是你留在师生中的印象。一生奉献山区教育事业,却被病魔无情夺去生命,梁弄人民不会忘记你,愿徐校长一路走好!”

徐立科的妻子郑娟飞对记者说:“因为工作,阿科耽误了病情。为了工作,他对家人的关爱少了一点。但是,我理解他,因为他是一个有强烈责任心的人,我能体会他对家人默默的爱!”说到这里,这位同样扎根山区学校多年的女教师脸上露出无限的哀思。

 

(报道二)

山乡红烛写春秋

――追记余姚市梁弄镇初级中学校长徐立科

323日宁波日报第一版)

(本报记者汤丹文杨绪忠,余姚日报记者徐渭明胡瑾中)【采访手记】徐立科,余姚市梁弄镇初级中学校长。2009228日晚上916分,因患脑溢血,不幸英年早逝。

  在徐立科留下的遗物中,有四本笔记本,记录着他这一年多来的工作情况。特别是生命中最后几天的工作笔记,更是浓缩了一位山区教育工作者的拳拳赤子之心。

  阿科笔记:

  “217 两免一补 393000(元)”

  这一天,校长阿科肯定很开心:宁波市里给欠发达乡镇学校划拨的“两免一补”费共计393000元已经到账。这是阿科的绝笔。

  开学后,阿科经常感觉到头痛越来越厉害,原以为是颈椎的毛病,到镇里的卫生院挂了三天盐水后似乎好了一点。妻子郑娟飞坐不住了,她想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阿科就一直头痛,但一直抽不出时间去检查,于是再次提出:还是到余姚人民医院做个全面检查吧。阿科答应了。

  218日傍晚,孝顺的他到镇上的父母家看望老人。大家吃了饭。席间,阿科还跟父亲聊起学校里的事,说校园的塑胶跑道项目有着落了,学校很多工作安排顺了,自己的压力会小很多。

  听到这些好消息,父亲很为他高兴。见阿科头痛,父亲关切地在阿科的头颈后面贴了块止痛膏。

  第二天早上7点钟,阿科到学校安排好当天的工作、跟同事打好招呼后,就开车和妻子去医院。当车子开到余姚城区东外环线一个路口时,妻子感觉到车速越来越慢,看到丈夫一手抚着脑后,一手握着方向盘:“我头痛得厉害,好像撑不住了”。

  最后,阿科还是坚持将车停在路边,熄了火。之后,他一下子倒在方向盘上不省人事,嘴角也流出血来。此时,他们距医院只有两个路口的距离。

  阿科被120救护车送到了医院。在他昏迷的10天时间里,每天都有上百名同事、学生、领导和群众前来探望。许多人都泣不成声,不断地追问和呼唤:“我们的阿科校长是不是累坏啦?求求你了,快点醒来吧!”

  但阿科没有醒来。

 

  【采访手记】知识改变命运,从山里走出去成长的徐立科对这句话有切身的体会。走向山区教育工作岗位的他,饱含着绿叶对根的深情,尽心尽力反哺着山里的孩子们。

  阿科笔记:

  “211 上午 始业教育”

  211日,梁弄镇中举行开学典礼兼始业教育活动。阿科在演讲中这样为学生鼓劲:“山区的孩子,要靠知识改变命运。”他的这一番话,博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

  19888月,阿科从宁波师院地理系毕业,回到了家乡,任教于山区深处的让贤乡中学,这一干就是5年。1993年,阿科调到横岙中学任教。

  横岙中学地处山区,教学条件落后,生源质量也不好。但是,就是在这样一所学校里,学地理出身的阿科,经过钻研,硬是在物理教学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现在浙江传媒学院教书的赵建飞是阿科当年的学生。她回忆说,老师当时是一对一对她进行辅导。不久以后,她在第四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中荣获三等奖、浙江赛区一等奖。这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余姚市。

  1995年暑假,阿科听妻子说她班上的几名学生成绩不太好,就一起商量办一个暑期培训班,免费为学生们进行《自然科学》辅导。夫妻俩借来桌椅,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马洪波、孙海江等20多名学生得到了阿科精心的辅导。后来,这批学生中除马波考进余姚中学外,另有10多人考上普通高中。

 

  【采访手记】在阿科当校长一年多的时间里,梁弄镇中的中考成绩在农村中学中名列前茅。阿科负责的学校课题《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指导的研究》,在宁波市级立项,这在镇中历史上绝无仅有。在成绩和荣誉的背后,阿科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时间和精力!

  阿科笔记:

 

  “211日下午 塑胶操场、排污工程、维修”

    梁弄镇主管文教的副镇长谢东海至今还记得那天下午阿科来汇报工作时,坐在对面的沙发里开怀大笑的样子。

  阿科的好心情是有来由的。在新学期开学安全检查时,阿科发现,由于受冰冻影响,教学楼的墙砖脱落、楼顶严重渗水,急需维修;配合镇里的四明湖排污工程改造,学校内部的改造方案也需要确定;投资上百万元的塑胶跑道已经立项,具体的设计图怎样定夺?这些繁琐的工作经过他的不懈奔波努力,短时间内都有了眉目。

  其实,此刻病魔正侵入他的大脑。据上海华山医院脑外科专家事后分析:正是在这段时间,阿科发过一次轻度的脑溢血。

  梁弄镇初级中学地处山区,贫困生比较多。为此,阿科积极奔走,争取社会帮助。在他的努力下,学校与民主党派宁波民建、宁波市侨办、余姚市侨办等单位结对。两年来,学校共获得社会捐资30余万元。

  这两年,学校电脑房盖起来了,贫困生的爱心基金建立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浙江省示范初中”、“宁波市行为规范学校”、“余姚市先进学校”等荣誉也随之而来。

  镇中的教师说,每添一块“金字招牌”,阿科都要亲眼看着老师将奖牌挂上去。每当这个时候,他的脸上笑容灿烂。

 

  【采访手记】阿科走后,很多人感叹:阿科没有享福啊,在新家里才住了10来天!但熟悉他的人这样说:其实,阿科真正的家,是在学校!

  阿科笔记:

  “26 余姚进屋酒”

  在阿科的工作日记里,很少写私事。但在26日,阿科记上了这么一笔。

  阿科曾对父母说,准备过些日子接奶奶去看看城里的新房。他说,他打算将梁弄的那套房子让给父母和奶奶住。

  虽说阿科在余姚、梁弄有两个家,但学校是他“最大”的家。孙建春是前任镇中校长,他告诉记者,担任副校长后,阿科分管德育工作。为了便于管理学生,他动员妻子和孩子一起住到了学校宿舍里,这一住就是两个学年,尽管梁弄的家离学校不到一公里。

  每天夜里,等学生都睡下了,阿科还要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再走一遍。大多数日子,他们家的宿舍基本是校园里最后一个熄灯的。

  20来平方米的一间宿舍,空间局促,给三口之家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郑娟飞想回家,多次相劝,阿科不为所动。去年5月的一天,郑娟飞一气之下,直接把铺盖带回了家。

  让郑娟飞没想到的是,阿科虽然回了家,但心还在学校。每天,他都是等学生宿舍熄了灯才回家。好几次,娘儿俩都睡着了,阿科才蹑手蹑脚地进来。看到郑娟飞被惊醒,阿科憨厚地笑笑:“你看,要是在宿舍里留条被子,我就不会打扰你们了。”

  阿科把自己当作学校的管家,把学生当成家里的孩子,更把教职员工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而这位好管家却丝毫没有生硬的家长作风。

  去年上半年,上初二的汪锦聪同学经常在夜自习后偷偷翻出校门去网吧。阿科得知后没有训斥,而是循循善诱:“你再这样下去不行啊,书读不好,身体也垮了……”推心置腹的谈话持续了将近5个小时,连中饭也没顾上吃。从小失去母亲的小汪被感动了,从此再也没去校外上网。阿科则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他“开小灶”,补功课。临近毕业,小汪的成绩排名前移了一百名。

  老师们更无法忘记,在阿科刚担任校长的头一个月,为了发放教师节“开门红”奖金,在拨款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他向做生意的妹妹借来了两万元钱,先垫付给教师们,以保证让他们过一个舒心的节日。 

 

  【采访手记】在徐立科短短42年的人生中,21年的时间从事山区梁弄的教育事业。他的人生一步一个脚印,波澜不惊。而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却如一颗流星划过天际,耀眼而绚烂。

  在阿科的骨灰盒里,有女儿徐悦飞送给父亲阿科的一支钢笔,她希望父亲在天堂中能继续教书育人,继续记他的工作笔记。在写给父亲的悼词中,她这样写道:“爸爸,你知道吗?你走的时候,我是笑着送你离开的,因为你是我的榜样,是我的英雄,是我的骄傲……”

 

  33日,按当地风俗是送阿科上山的日子。当灵车从甘宣村的老屋门口起灵时,下片自然村所有在家的村民都涌到村口为阿科送行,很多人泣不成声。

  随着灵车穿过镇上热闹地带,两旁的人都出来夹道相送,他们深情地凝望着灵车缓缓地通过。很多人放下手头上的事,加入到送行行列当中。在料峭春寒中,这支送葬队伍前后绵延1.5公里,人数超过了千人。

阿科的骨灰被安放在学校附近的公墓里。这是妻子郑娟飞拿的主意:“如果说阿科走了还会有什么牵挂的话,除了家人,他最关心的恐怕就是学校和学生了。所以,我替阿科做主了,就让他长眠在学校西南的山上,这样,阿科在天上时时都能看到学校里的一切,他永远与学校和师生们在一起。”

 

(报道三)

徐立科先进事迹引起强烈反响

巴音朝鲁作出批示,要求全市各级尤其是教育系统向他学习

324日宁波日报第一版)

本报讯(记者杨绪忠)本报在率先刊发了《梁弄上千群众送别好校长“阿科”》的消息之后,昨日又推出了长篇通讯《山乡红烛写春秋》,对徐立科先进事迹进行了深入报道。昨天,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在本报上作出批示,高度评价徐立科的感人事迹,要求全市各级尤其是教育系统向他学习。

巴音朝鲁在批示中指出:徐立科同志在他短短42年生命历程中,21年奉献给革命老区的教育事业,恪尽职守,忘我工作,展示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和高尚情操,事迹感人至深,精神催人奋进,全市各级尤其是教育系统要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宣传和弘扬徐立科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学习他扎根山区、默默耕耘的奉献精神;学习他爱生如子、严格笃行的高尚师德;学习他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工作态度;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和扎实的工作,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徐立科的先进事迹在余姚当地更是引起强烈反响。余姚市委书记王永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徐立科同志毕生从事山区的教育事业,为革命老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他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刻苦钻研,心系学生,无私奉献,是余姚市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教育战线同志学习的榜样。

梁弄山区的干部群众纷纷就报道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追忆他们心目中的好校长徐立科。在梁弄镇政府门口开打印店的龚芬华是一位普通中年妇女,她对徐立科校长有着深刻的印象:“我平时听到有关对阿科校长的议论,都是夸他的好处,这样的老师真是太难得了。看了你们的报道,我知道了更多阿科的先进事迹,希望他的精神能够发扬光大。”

梁弄镇初级中学王建波老师的一番话说出了广大师生的心声:“有这么多人怀念徐校长,我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徐校长的人格和工作作风感动了旁人。作为一位镇中校长,他能深入学生当中询问他们的伙食情况,能开着车连续两天去寻找一位出走的学生,可见他的细致作风和责任心。”

连日来,梁弄镇教铺室组织梁弄镇全体师生学习徐立科先进事迹,各班还组织开展学习活动,撰写读后感,深情缅怀他们敬爱的徐校长。

在余姚生活网的论坛上,有9000多人次浏览了有关徐立科事迹的帖子,先后有上百人跟帖,表达对徐立科的缅怀之情。

本报将对徐立科先进事迹和社会反响作进一步追踪报道。